第三百四十三章 等待时机-《风吼证道录》


    第(2/3)页

    不对劲的地方在于,君臣孝悌的礼教和三纲五常的观念只是他们对权势的狂热的外衣。

    他们在谈论儒家礼教时从未掩饰对权力的渴望,他们从君臣之道出发,马不停蹄地往权势场中狂奔,一骑绝尘。

    书礼原来在书家的时候,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早已适应了儒家的书香笔墨,也接受了这一套君臣孝悌的理论。

    并且那个时候,他专心修炼,经常听从书家的命令去完成各种任务,和大多数的族老的接触并不多。

    可是现在,他才从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种迂腐之气的荼毒作用。

    他们在出发之前已经将君州城的势力大小按照等级列出了详细的书表,他们携带着许多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古董瓷器,翡翠玛瑙,他们在路上兴奋地争执着如何结交,如何迂回,如何提大拿小,如何欲擒故纵。

    他们言语之间,是对权势场的向往,眉飞色舞,俱是对书家未来占据朝廷一席的膨胀欲望。

    书家千年淡泊之风终于在他们身上吹散一空。

    这是这些族老身上的任务,书家此行,就是书家决定趁此乱世重回朝廷建功立业的族老占据了大多数。

    因此这些族老身负着要在君州城扎根扩张,开疆僻壤的重要使命,如果直接以禄蠹权奴抨击责怪他们,难免有失公允,可这,正是悲哀之处。

    书家先祖正是感受到了身处权势的局促不安和日夜惶恐,伴君如伴虎的如坐针毡,如芒在背,才决定隐逸于云州,专心研修经典,参悟圣人之道。

    可问题在于,书家先祖并非一开始就是修习儒家之道,他们是靠跟随魏氏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天下才得到重要而荣耀的地位。

    一个家族想要长期兴盛,就必须要有自家的传世文化。

    千年之前,道教与魏氏关系非同一般,势力如日中天,根本不屑与他们交流,佛道的参禅苦修六根清净等教义让书家先祖望而却步,所以书家盯上了尚未发展到鼎盛但极得魏氏皇族赏识的儒家,借助儒家经典,教化书家子弟。

    不巧的是,与儒家结缘之时,恰好碰上了“儒林焚毁”的历史事变,他们感受到了君王的权威和愤怒,以及意欲不明的压迫,虽然他们刚接触儒家经典不久,且因为是魏氏的开国功臣,所以躲过一劫。

    经此一劫,书家先祖因对魏氏皇族的失望,硬生生从儒家经典中找出了“高士隐逸,淡泊宁静”等字眼,开始崇尚高山流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因此举族撤到云州的山间,悉心修身,专攻此类经典书籍。

    这种空明透亮的心境让书家的修炼得到了极大的好处,甚至有人飞天成圣,让书家的威名保持了千年。

    可千年的时间,书家的隐逸之心早让岁月打磨殆尽,儒家经典中“学而优则仕”和“君子不器”、“富贵乃人欲”的功利之心开始萌动。

    经历了这么多年,早已和君臣礼教融为一体,功利观念也根深蒂固,加上这么多年书家偏居一隅的压抑,让他们渴望重返朝廷重执权鞭的欲望得道爆发。

    而这次崔铭的威逼利诱,只是书家故作庄重的半推半就,顺水推舟。

    从这层的意义上来看,这些族老是卷入这场风暴的人,而入世重返权势场的根源,早就在数百年前就开始了,单责怪他们,只是怒其不争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