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留中不发-《宋末终结者》
第(2/3)页
最近赵頊也感到了身体虚弱,极容易疲惫,总是想起仁宗、父亲英宗都是英年早逝,好像赵家就没有太长寿的人,而他的年纪离着他们故去的时候也近了,难道他也时日无多了吗,但是大宋军政还远远没有理顺,他还不能垮下来,否则定会前功尽弃。
赵頊收拾心情回到座位,他左思右想沈括发这个密折只有一个原因,沈括这个无胆鬼还在自保。
那他为什么自保,那就是有一个前提,沈括真的预估此战必败,他在自保,得罪他这个皇上后果很严重,可能一时间失去帝心。
但是如果事后证明沈括对了呢,加上他的这次臣服,沈括笃定将来还是会得到帝王的宽恕,但是如果明知必败而不自救,那么将来罪无可赦,也终会失去帝心,沈括做出的一切前提都是此战必败。
赵頊立时疑虑重重,沈括凭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难道在鄜延路那里能窥伺战场全貌,这怎么可能,他总揽五路军情急报也不敢说通晓全局,他沈括凭什么做出的判断,怪哉。
有个解释,身在战事之中的沈括从种种形式中判断此战有败无胜,沈括毕竟有个优势,他就在战事后方,眼见为实,那么沈括给赵頊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让最近热切期盼几路大军剿灭西夏的赵頊心中疑惑重重。
至于折子最后提及的延州学子张环撰写的讲三国,虽然沈括大加赞赏,但是赵頊没有太过注意,如果是平日里只是凭着沈括所言遵从正朔这句话评语他就会好好研读一番。
但是现在,赵頊根本没有那个心思,因为伐夏之战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
他最后的决断是把沈括的折子留中不发,他虽然疑虑,但是还是认为伐夏有很大可能成功的,至于沈括附上的讲三国几卷也随着折子被小黄门存放起来,也许将来还可能被找寻出来,也许无人提及就会永远的停留在内档中。
不过,赵頊还是记住了一个延州学子张环的名字,毕竟延州学子中能出现一个不错的人才已经是数十年未见了。
张环来到了方山这里,方山拿出了两套棉甲,挂在了墙上,张环看了看整体形制,用手摸了摸里面棉质的硬度以及铁片的接缝处,所有一切符合他的预期,
“不错,这件大氅做的非常好,某很满意,方山这月加三贯钱,其他人一贯钱,”
张环立即嘉奖,这就是后世不断刺激手段,不能一次太过,但是必须每次都有,保持一种新鲜感和饥饿感才能让匠人不断的精心劳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