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内强之术-《神皇纪元》


    第(2/3)页

    “吾皇英明!”群臣拜伏。

    萧云鹤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暗自想道:由婚礼引发到刑律的变革……这许多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

    同时娶两个妃子,在时间的安排上又有了一些讲究。本来武元衡是极力谦让,让皇帝先娶郭氏之女进宫的。因为先进宫的,自然是先封为妃子,地位也会稍高一些。郭氏一门荣耀之极,武元衡可没有跟郭家争风的想法。不料,郭、郭暖一起登门到武元衡府上,极力要求让武琦云先进宫。郭家的人这几十年来虽然在朝廷上风光无限,可他们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低调而不争宠。而且现在的情形很明显,武元衡跟随皇帝多年,是皇帝最为信任和亲密的大臣。假以时日,那必然成为当朝第一人。郭家的人,也是给足了武元衡面子,同时开始主动和武元衡处理好关系。毕竟两家的女人都送到皇帝身边了,彼此两家处理好关系,也有利于她们将来和睦相处。

    皇帝的两个亲家你推我让,都不肯居先。无奈,礼部的人只好请皇帝来定夺。萧云鹤也寻思了半晌,还是决定先娶武琦云。理由很简单:武琦云年龄大了。等过了年,她都二十一了。而郭氏之女,才十六七岁,并不着急。

    于是,苦等了五六年的武琦云,终于在十月二十一这个黄道吉日,披上霞帔踏上凤辇,嫁入了宫门。

    国都城中的百姓都有一个感觉。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暖和许多。也许是因为身上的棉裘比以往要厚了,仓禀中的粮食和地窑里的酒肉,都比以前要丰富了许多。短短的一年时间,朝廷的一系列革新与变法,让每一个百姓都得到实惠。时局稳了,赋税轻了,农田的收成更多的是收入了自己囊中。商人免收了除陌税,收入大增,也不必再担心有宫市的人来抢夺货物。国都城中的商贸空前的繁荣起来。好多走商了几十年的老商队,仿佛又有了盛唐时的感觉。现在的西市上,商铺比以往更加活跃了,每天的交易额都翻了倍还不止。各国的商人,又开始如同过江之鲫一样,赶赴这天下第一城来淘金。

    农林织桑稳定发展,商业与手工业,也随之渐渐复苏。大齐的帝都,成了这一场改革的风向标与见证物。日趋稳定,不断繁荣,是当前一个主要的现象。

    景兴元年腊月二十二,今年的最后一场朝会正在进行。

    从辰时初刻起,一直到现在未时三刻,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没有离开过太极宫。这一年来的所有工作,都要在今天做一个总结和参评。

    最让大家关心的,当然还是粮食与赋税的收成。这也是所有人一直所担心的问题。

    户部尚书王锷交上的答卷,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景兴元年,皇帝免去了所有退役将士、赦免的奴仆、归家的流民的一切赋税和劳役,关内赋税减免五成,天下赋税减免三成。但是,今年一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纳入国库的实际钱财)多达一千四百余万贯,折合黄金二百万两。这比去年的钱政总收入一千二百余万贯,还多出了两成!

    怎么会这样?包括萧云鹤。都对这个数据产生了怀疑,表示不可信任。

    结果,王锷领着皇帝和宰相们,进了国库实地察看。果然,之前空荡荡的国库中,现在已经堆满了朱红色地大箱笼。一箱箱的黄金、铜钱,着实刺得人眼睛生疼。

    国库收入。看来是真实的!这一年的时间里,通过革新与变法,大齐的国力居然出现了显著的提高。或许这国库中,还有一些是从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手中,罚没来的钱银。但是同样地。这一年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巨大?安置了数万退役大军、数万奴才、近十万归家的流民。同时,朝廷新立百废待兴,什么地方都要花钱。那些罚没来的钱财,几乎都已经花光了。这也就相当于,朝廷用罚没地钱粮。办下了这许多的实事。而实际落入国库的罚金,则是少之又少。

    在减免赋税的情况下,今年的国库收入居然还如此喜人。着实让萧云鹤和满朝大臣兴奋了一阵。看来在新政策地推动下,百姓们生产的热情已经是空前高涨。虽然免除了一部份赋税,但真正所缴纳的赋税比往年还多。因为,他们今年这一年地收入大大增加了!就算是比以往交得多,那也是乐意的。因为他们自己在交除了赋税以后,也可以丰衣足食。这就好比,赚一千个铜板交一百文的税,与赚一万个铜板交二百的税。其意义是大不相同的。

    国库收入比去年还要多,这让萧云鹤异常的高兴。倒不是高兴收了这么些赋税,而是为藏富于民的政策获得了初步成功而高兴。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强大,那就必须要藏富于民。前隋其实是十分富有的。当时洛阳一带留下地粮食,足以供得上大齐吃五六十年。可是百姓异常的穷苦和困顿。这就是前隋灭亡的原因---因富而灭。天宝时,大齐的繁体达了顶峰。可是土地与财富。也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而去,百姓又开始的困苦与流浪。于是,这许多地矛盾不断的堆积,终于在安史之乱时爆发。

    萧云鹤始终记得,自己在贞观治国之时理会地一个最有用的道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现在,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方略,在景兴大齐又初见成效,他感觉非常的满足,非常的高兴。

    国库虽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再积累几年,大齐要重现繁荣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往往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静心做起来却未必就很难。当时贞观初年,大齐的经济也是十分凋敝的。经过几年的经营,也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见涨。如今的景兴大齐,最初更像是一个病重的将死之人。下了猛药下治后,一条命算是捡回来了,而且已经恢复了一些生机。花点时间将这一线生机慢慢经营与调理,将来恢复健康变得身强体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一年的成功,让所有人欢欣鼓舞。其实这一年来,包括萧云鹤自己在内,心里都感觉有点悬,没底。现在成果告诉他们,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国库有了钱,公仓也有了一些粮。虽然淮西动荡漕运不畅,各地的粮税征收还异常的困难。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灾没有爆发,黄河没有泛滥,各地的水罕之灾也发生的不多。朝廷的太仓里,已经积累了数十万石粮草。洛阳一带的几个公仓,也有了一些积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这一年,朝廷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增强。有了第一笔积蓄,底气也就更足了。这一场革新与变法,进行下去就有了后继之力。

    但是,这一年虽然了得了许多成效,失败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土地组改与兵制革新,触到了太多人的利益。仅关内一带,今年一年内就爆发了大小动荡三十余次。从一些人纠合的集体抗义,到小股兵匪的造乱,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这些人毕竟失去了百姓的呼应与支持。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朝廷现在是仁治与铁腕双管齐下。对于这样地人,一律采取了强硬措施进行镇压。劝疏无效的,也没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这些作乱的人,离开了百姓这一片土壤,已经是无根的飘萍,对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构不成致命的打击。而且越往后来。这样的事例越少。因为所有人都发现,大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领之下,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几乎是不可阻挡。任何人,要么顺从这一脚步与潮流,要么。就会被无情的撕裂、辗碎。

    各个部门,将今年一年的工作情况一一汇报。所有政务都是公开化地。谁取得了成绩,谁捅了篓子,都是一目了然。纵观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绩最为出色。以李晟为首的兵部官员们。在这一年里可谓是劳苦功高。数十万血勇健儿的安排与分流,着实让大齐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吏部其次,年轻地武元衡。将吏部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大齐每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武元衡几乎都已经能如数家珍。从朝廷到地方,吏部所办出地成绩有目共睹。素来低调的武元衡,以他的贤能、廉洁、奉公与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认可。原本还有一些人,暗底里怀疑武元衡是因为与皇帝的私交,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这样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给了皇帝被册封为德妃后,更是加深了这种臆想与歧视。现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实力与业绩,给了这些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吏部地事情千头万绪复杂凶险,没有超人的智慧与胆魄,是理不顺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员当中,李晟已经是宰相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一;楚彦是坐镇一方地河西道行军大总管。大齐西方的屏障。这两个人地官,都已经加无可加。取得了极佳政绩的武元衡。被朝臣推举进入阁部,请求皇帝封他为宰相。

    对此,武元衡是极力的推辞,态度异常的坚决。萧云鹤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没有过多的强求。虽然群臣力谏,但皇帝还是没有准许,依旧让武元衡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只是为了表示嘉奖,将他晋升为特进加为二品衔,以表恩荣。对于这个虚职,武元衡也就没有极力推辞了,拜谢皇恩接过了嘉奖。

    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武元衡对于宰相这个名位,的确是没必要怎么在乎。他就算不在阁部办事,也是皇帝私下里问策最多的人之一。宰相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头衔罢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众人眼中的无冕之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