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成书-《临夏》


    第(2/3)页

    每日早晚,方临出门散步,多有听到路人谈起《水浒传》,哪怕不识字的人,也可从戏剧、说书听到一二,《水浒传》无疑成为了淮安府城头条热门话题。

    一曰冠词,在书名前加上京镌、新刻、京本,吸引读者,但买回去一看,内容还是大同小异。

    方临、黄荻、柴一苇三个伙计明显感受到,因为店中没《水浒传》售卖,生意较往日冷清。

    ‘当下我还需要做的,就是等了,等《水浒传》风潮过去,读者饥渴;等《三国演义》写完;等这两月钱存够。’

    随着时日推移,渐有变化,城中《水浒传》充盈于市,同卖《水浒传》的书商都开始卷起来了。

    直到这日。

    方临终于写完《三国演义》第一部,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战黄巾英雄首立功’,到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百万字,分成四部正好。如今没有版权保护,这也是一个减少损失的方法。第一部质量发酵,传出口碑,再为我增添些名声,等后面三部发布时,势必更能深入挖掘潜力。’

    ‘嗯,还有一件事,我的用语不知是否合适,得找人润色一二,别人不放心,此事还得找董兄。’

    ……

    次日,方临请了一天假,去找董祖诰,说明来意:“董兄在备考,真是打扰了,不过此事,交给别人,我实在不放心。”

    “方兄客气,也不麻烦,说实话,我虽在应试,但一天中也不可能时时读书写文章,也要休息,看看稿子,就当劳逸结合了。”

    董祖诰说着,翻阅修改,因为本就是通俗,不需要过于引经据典,方临完成度也极高,只是更改少许字句,看过一遍就是完成。

    “方兄大才,此书写得好啊,不输于《水浒传》,依我之见,犹有过之……只是,后面……后面怎么就没了呢?唉,我说是为方兄润色更改,竟看入迷了。”

    他语无伦次,颇为激动,断言道:“若此书后面质量如一,方兄青史留名,必以此书也!”

    “董兄,不若我们联名?”

    方临不等董祖诰拒绝,就是道:“董兄为我润色、修稿,真正说来,也不算弄虚作假,更不必觉得过意不去,这也是借助董兄名声好卖书。”

    “我哪有什么名声?方兄抬举我了。”
    第(2/3)页